掩体选择直接关系到生存概率和战斗主动权。优先选择反斜坡、大型岩石或建筑物墙体作为基础掩体,这类掩体能完全遮挡身体且提供战术机动空间。反斜坡的优势在于仅暴露小部分身体即可观察敌情,岩石则具备稳定防护性能,而建筑物墙体可形成立体防御体系。需注意掩体体积需与角色模型匹配,避免因掩体过窄导致侧身暴露。同时要预判掩体与毒圈的位置关系,确保转移路线不被封锁。

掩体选择需结合战场动态信息综合判断。当遭遇敌人火力压制时,优先利用载具作为临时掩体,吉普车和皮卡车因血量较高可承受更多伤害。树木和灌木丛适合短暂隐蔽,但需注意低画质下远距离可能不渲染植被的视觉漏洞。若处于平原决赛圈,需建立多重掩体链,通过连续移动在不同掩体间切换位置,避免被锁定。观察掩体周边是否存在次级掩体或撤退路径,防止陷入孤立无援的战术困境。

高处掩体具有视野优势但易被集火,低处掩体隐蔽性强却限制观察角度。理想情况应选择能同时覆盖高、中、低三线火力的阶梯状地形,例如山坡与岩石的组合。在房区作战时,门窗框架和阳台矮墙可形成射击支点,但需防范手雷投掷。特别注意避免选择会形成死亡夹角的掩体位置,即同时暴露在多个敌人火力范围内的区域。

采用QE侧身射击技巧时,将肩射模式改为切换键位可提升操作效率。卡视角观察阶段按住ALT键保持屏息,减少镜头晃动。移动至新掩体时采用三线原则:第一条线规划最短路径,第二条线预备应急路线,第三条线标记潜在威胁方向。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掩体与毒圈边缘的最优距离,既不被毒圈逼迫被动转移,也不因过于深入圈内而四面受敌。
携带足够烟雾弹可创造人工掩体,用于紧急救援或战术转移。止痛药和能量饮料的存量决定在掩体后恢复作战能力的效率。倍镜选择上,红点或全息更适合掩体间的近距离作战,而高倍镜适用于依托掩体进行中远距离压制。背包空间应预留至少2个手雷,用于清除敌人倚靠的掩体。
通过有规律地变换射击节奏制造战术假象,诱使敌人错误判断掩体后的实际状态。故意暴露非关键身体部位引诱敌人开火,通过弹道反推其具体位置。在多人混战阶段,优质掩体应兼具防护性与战术欺骗性,例如利用阴影区域或破损墙体制造视觉盲区。记住顶级对决中,掩体不仅是物理屏障,更是心理战术的载体。
